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 文

[神州学人]黄建平:放歌西部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 发布日期:2008-12-10 | 【选择字号:

从兰州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到了景泰县城后再向北约20公里,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农场,由于废弃多年,农场一片萧条,许多房屋已倒塌。从下车的那一刻起,你马上就能感受到大风的威力,吹得人几乎不能站立。在这里生活了5年的李大爷说,这样的风几乎是“家常便饭”。

但在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大气科学院院长黄建平看来,这里却是比较理想的监测点。一来可以为监测仪器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比如电源和工作人员生活给养。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距离腾格里沙漠仅有45公里:“在尽可能接近沙漠的地方进行监测,那里的沙尘几乎没有被污染,更有利于监测数据的对比实验”。

在农场一个并不起眼的墙角落,“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就设立在那里。由大气科学学院自行设计和安装的“兰州大学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已在这里投入使用,它可以实时、动态地监测西北沙尘暴发生、发展及其输送过程。

在监测站蓝白相间的“大车箱”的顶部,多个带镜头的仪器正在工作,尤其以测风速的仪器最为“活跃”,它随着风不停地转动着方向,有点像没有翅膀的飞机。这套装有国际先进仪器的监测系统主要由微脉冲激光雷达、多波段太阳光度计、三波段积分浑浊度仪、大气成分监测仪、地面辐射仪器及自动气象站等多组设备组成,数据全部实现自动接收和处理。这是我国目前第一套专门用于气候灾害,特别是干旱、沙尘等灾害天气的移动式监测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农场的后山上,距离这个“大车箱”不远的地方还分别设有两个监测点,主要用来观测不同地表植被(如山丘、农田等)的感热、潜热、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含量等。留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为了确保仪器的安全和随时检查监测到的数据是否正常,每两个小时就要检查一次监测记录。

“在兰大的气候灾害移动式监测系统研制之前,我国还没有一套高投入的移动式监测系统,兰大开了先河。”黄建平介绍说,该系统通过收集监测、数据集成、经过反演,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信息。而对沙尘暴发生、发展及输送过程的移动野外观测这种新的理念目前在国内也是首创,且具备了国际一流的数据反演方法。

黄建平认为,甘肃是个气候敏感地带,这套系统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有可能产出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目前,该监测系统承担着国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2008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天气过程的次数多于去年的15次,接近常年同期平均值19次。2008年2月29日和3月17日,“兰大气候灾害移动监测系统”前后两次成功监测到全国大范围沙尘天气。这是继2006年4月12日兰大建成黄土高原首个半干旱国际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后的又一重大科研进展。

2008年4月8日,20多名中美科学家带着国际上最先进的观测仪器在这里进行了西北沙尘暴联合观测,黄建平和他的团队与国内外的同行们站在了同一个竞技场上。联合实验由兰大大气科学学院、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气象局、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计划和马里兰大学等单位联合举行,观测试验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为中心,另设景泰、张掖国家气候观象台两个移动观测点。希望通过这次观测试验能进一步了解沙尘暴的形成机理、传输特征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透过黄建平在兰大办公室的玻璃窗,整个兰州大学校园的景色尽收眼底。虽然兰州地处西北,干旱少雨,植树种草实属不易,但已近初冬的校园里依然绿意昂然。黄建平的办公室位于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齐云楼的顶层,也是校园里最高的建筑。20年前,兰大这座高层建筑的位置还是一片空地,但对于黄建平来说,那是他走向气象事业的一个新的开端。

20年来,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个圆,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

从南京气象学院本科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再到兰大取得博士学位,黄建平的学业和事业从此和大气科学紧紧相连。

1988年,黄建平到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被北京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获得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等荣誉。

回顾那段奋斗的日子,黄建平感慨万分:“年轻时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几乎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如果不能够继续在这个领域深造学习,对自己来说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头等大事”。

随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研究工作,后留在加拿大、美国相关部门工作。优厚的薪酬使黄建平一家三口过着恬淡、无忧的生活。但他却感到了一些平淡和无奈:“下班了,修理修理家里的草坪,日子很安逸,但很平淡”。这样的日子注定会在某一个结点转向。有次黄建平正在割草时,电话响了,没想到是导师丑纪范院士打来的:“一个挺优秀的人,老在割草,岂不是荒废生命,不如回来干些事吧?”

回去么?兰州的生活、工作什么状态,黄建平几乎不用想就能知道。回兰大能干什么呢?曾经有一段时间,东西部发展中的巨大落差造成了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一位曾在西部任职的大学校长说:“岂止是孔雀东南飞,连‘麻雀’都东南飞了……”地处甘肃的兰大同样未能幸免,有人说,那些年兰大流失的人才几乎可以再办一所兰大。

但对于从事大气研究多年的黄建平来说,他深知甘肃有着独特的研究优势。这里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重要位置,这对于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极具价值。如今困扰大家的沙尘暴,它的策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的河西走廊,已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卫星拍摄的沙尘暴路线图看,近10年来西北发生的沙尘暴几乎都沿河西走廊向华北及长江中下游逼近。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大气监测,自己这么多年的积累不正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么?在最艰苦的地方作最艰苦的基础研究,可以做出原创性的成果,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黄建平考虑了很久,他内心的激情慢慢被点燃了,很快丑纪范院士就向兰大校长李发伸推荐了黄建平。2003年,黄建平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回到了兰大:“国内也有几个学校跟我联系,但我的恩师在这里任职,并且兰大的热情也感动了我,所以就选择了这里。”

当记者问黄建平在大西北不停地跟沙尘暴抗争,会觉得苦么?黄建平平静地笑着说:“要是你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就不会觉得苦了。我在西宁长大,所以对大西北很习惯,不觉得这里是穷山恶水……”随即,他又笑笑说:“不过,在这里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不便利,就是总要跑到北京去开会……”

回国之后的黄建平说,他根本没想到现在国内的科研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国之前,国内很多科研单位的经费很少,一些大的项目几乎不可能做。现在,只要你真正想做科研,有能力做出成果,国家、单位都会给予很大的支持。对兰大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国家、兰大、相关单位先后投入了2千多万元人民币,在短短几年间,有这么大的投入,以前我们根本不敢想。”

黄建平的到来,使大气科学系迅速搭起了学科发展的人才“骨架”,彰显出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2004年,该系从资源环境学院升格成学院,黄建平出任院长。为了加快该院的快速发展,黄建平瞄准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符淙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成了他的主攻对象。“李发伸校长亲自出面,在北京多次拜访两位院士,他们终于被感动了。”符淙斌、许健民同意作为兰州大学的萃英讲席教授,分别出任该学院环境变化研究所和大气遥感研究所所长。再加上丑纪范,三位院士被称为大气科学学院“三驾马车”。“符淙斌、许健民的加盟,很快带来了科研效益,一下子使我院跃入了高层次。”

与此同时,在黄建平的努力和感召下,一大批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成为大气科学学院的“智囊”。中国科学院巢纪平院士、吕达仁院士,著名气候学专家、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青年“海归”学者浦朝霞研究员纷纷与大气科学学院开展了不同层面的合作。留英博士田文寿,也回国工作。

有了人才队伍的保障,黄建平在兰大的事业日渐发展。很多重大的课题和项目申报成功,2007年,黄建平几年来的努力又一次获得认可,他被评选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大气科学学院也从每年不足3百万的科研经费增加到连续两年超过千万,并位居兰大人均科研经费第一。2007年黄建平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成功申报获批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开创了新的契机。

“内引”之后更需“外联”,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的黄建平并不仅仅满足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能够在国内学科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科学无国界,更何况国外有很多研究远远领先于我们”。黄建平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为学院的发展探索道路。

“现在来兰州大学的很多学者专家都会到大气科学学院位于榆中校区的‘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参观。很多大气院的本科生也开玩笑的说,这里是兰州大学的重要‘景点’。”这个观测站凝聚着黄建平很大的心血。在符淙斌院士的支持下,“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从建站伊始就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项目,并作为参加该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作为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二个CEOP站,这也是全国在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作为学院的院长除了繁重的科研行政工作外,黄建平还坚持授课。他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黄建平常常出差,短则几天,有时出国甚者会有几个月不在学校,但他的研究生却一点儿也轻松不下来,“黄老师常常在外地指导我们,不是简单的通过邮件,而是通过网络视频他会对我们进行面对面的要求。”虽然他的研究生觉得黄建平在对待科研工作问题上极为严肃,不过这种严肃他并不会带到生活中,私底下的黄建平更像一位“慈父”,有时还会和学生们开开玩笑,聊聊在国外的经历。

让黄建平特别欣慰的是,很多学生跟着“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一起成长起来,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以前我们毕业的时候很多人往国外跑,现在我的很多学生还是愿意留下来,有的出国留学以后又回来了。兰大也逐年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工作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黄建平的办公桌上摆着小女儿的好几张照片,看着在美国的女儿一天天长大,他很想把女儿接到身边来。有时他为了让女儿开心,能够“心甘情愿”地来兰州生活,也会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知道自己的女儿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狗,他就托兰州的同事专门借了一条可爱的小狗,拍了照片发给女儿,希望通过“宠物计划”让女儿来身边生活,这时的黄建平更多了几分做父亲的“天真”。

放弃国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大西北工作的黄建平牺牲了很多很多;但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打开了大气科学在兰州大学发展新的局面,收获让黄建平感到欣慰。申报建设重点实验室、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更多地高端人才……黄建平在踌躇满志地规划着未来。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地址(Add):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观云楼1721

邮编(Postcode):730000

电话(Tel): +86-931-8914276,8914277,8914278

传真(Fax): +86-931-8914277

E-mail:dqy@lzu.edu.cn

Copyright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管理员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