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学院在助力学生就业中践行群众路线
大气科学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生就业工作,连续近10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0%。学院“就业好”在校内外受到广泛认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全国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
局校合作,打通高质量的就业绿色通道
“学生在找工作之前不了解气象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很多单位也对所招聘的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是全国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才能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呢?
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及其所属全国气象部门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合作平台和科普宣传、社会实践团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面向气象部门一线的平台,帮助学生更早了解单位的用人需求、掌握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从而在用人单位的严格筛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中,大气科学学院先后建立了中国国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内蒙、宁夏自治区气象局、吉林气象局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展和气象部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最新技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从一线气象部门聘请一批高级研究员担任学生指导教师,并鼓励、组织学生进入气象部门业务岗位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业务单位的要求和文化。
走出校园,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营销
“内容是最好的营销手段。”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气科学学院转守为攻,主动将优秀的毕业生送进气象部门,展示专业特长和学习成果,将优秀毕业生的风采零距离地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探索出了一条拓展学生就业市场、丰富就业渠道的新途径。
学院策划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行”系列活动,即利用假期组织优秀毕业生赴国内多个地区、城市开展就业推介和实践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学生的风采。
大气科学学院通过对毕业生的“售前行销”和“售后服务”,不断打造“就业明星”,推动毕业生品牌效应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院组织已就业的部分同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展了“毕业100天的经验交流”,在“人人网”发布了“全球尺度-写在毕业100天”交流心得多篇,从气象、民航、考研、出国等多个角度全景式、深度全息地介绍了毕业成长经验。
倾心服务,为每一个毕业生的梦想插上翅膀
大气科学学院坚持“全程抓培养、全程抓就业”的理念,组织学生全员化就业实习、实践,调研整理了用人单位信息库。针对学生就业,学院及时做好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面试礼仪及着装指导,简历制作指导等各类讲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开通了针对各类就业问题的QQ群、飞信群、公共邮箱等多种信息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院的辅导员和毕业生就业助理针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利用网络渠道对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对学生绝不轻言放弃”已经成为扎根在大气科学学院每个辅导员心中的信念。
为了“让每个想就业的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都能找到工作”,大气科学学院带毕业班的辅导员从帮助学生修改简历做起,帮助每一名学生分析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定期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指导。通过完善的体系和悉心细致的服务,大气科学学院基本实现了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就业的目标。
全院动员,塑造就业品牌“兰大造”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学生的就业工作,明确指标,狠抓落实,构建了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全员参与、分类指导、齐抓共管助力学生就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学院领导、全院教师在与国内外科学研究机构、气象业务部门开展合作交流的同时,特别注重塑造“兰州大学”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对毕业生的推介,利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既往在相关单位部门的优异表现,在业内日渐形成了气象人才“兰大造”的良好口碑。
学院还特别注重发挥校友资源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行业内校友的探访与联系,成功推荐了多名毕业生在行业内知名单位就业。
就业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大气科学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始终坚信哪怕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也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用“创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助力学生的就业发展,将牢记李克强总理和袁贵仁部长对就业工作的指示与希望,更加扎实有效地在各项工作中改进作风、强化服务,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力争创造出更为优异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