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团队 > 教师风采 >> 正 文

[兰州大学报]我的中国梦兰大梦系列宣传报道之五:师者乐道融于行——记兰州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称号获得者田文寿教授

【来源:兰州大学报 | 发布日期:2023-10-14 | 【选择字号:
学通社记者 柯溢能
他有着百年兰大独树一帜的精神,他有着海内外教育的融会贯通,他热爱知识把自己奉献给教学,他享受课堂将学生当作孩子,他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梦想,他就是田文寿教授。多年来他主要从事平流层对流层耦合及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博学笃行成大学
田老师自1994年在兰大任教以来,担任本科生《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大气科学导论》等课程教学,为研究生教授《高等大气物理学》。在2012年11月的一次讲座中,田文寿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题强调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并认为坐下来听课是大学必须的且总会有好处,“大学的授课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必能从中获益匪浅。”记者根据那次讲座的主题追问田文寿教授具体区别在哪里,他说:“中学阶段更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大学阶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年田文寿老师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化学,后来被调剂到大气专业。他并没有因为专业与兴趣不一致而感到懊恼从此碌碌无为,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做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充实自己提高能力,这样面对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田老师认为人生旅程也遵循“守恒定律”,付出与收获、安乐与苦难总是相伴随行,人即使到了一定高位但是在低位还有漏洞,那么不论走多远,还是会退回来填补空缺,所以他认为要做好当下,而不是好高骛远耽误自己。
留校任教后,田文寿教授励志将大学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学生爱听他的课。田文寿老师认为,要把严谨的科学,讲成让大家接受的科学、贴近日常生活的科学。他说:“当年我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后深受启发,文章主要讲的是美国量子力学教授,将引力间相互作用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在寻找这么一种教学方法。”田文寿老师的授课系统有条理,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他鼓励学生对他讲授内容提出挑战,对教科书提出质疑,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田老师知识面较广,常常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涉及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气溶胶、边界层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结合国内和国际最新的研究热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严谨科研献大气
田文寿教授现为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热带与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干旱气象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参与研究英国环境科学理事会基金项目和欧盟项目,当前正在主持研究973项目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和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近年来,田文寿教授主要从事平流层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和对流层物质交换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现有的大气环流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一个耦合的包括平流层大气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平流层内的化学、动力、辐射过程和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等方面进行着系统深入的研究。
谈起科学研究,田文寿教授回忆起当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所参与的至今仍对他有深远影响的兰州西固区环境容量控制的课题。他在项目组里担任计算工作,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平流和扩散进行了系统的数值模拟,提供了西固地区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从而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他说:“现在社会上存在一味追求科研高度,却忽视了解决国家当前重大问题和现实需求的现象,我认为做科研工作根本上是为解决问题而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田老师获得2007年“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田文寿教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是出了名的。比如对温度不同的表达时,学生中出现了“difference in temperature”和“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这两种表述,他告诉学生,虽然只是一个介词的不同,却使短语表达出两个不同的概念。田老师说:“科技文章也需要字字琢磨,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可能会引起不同的误解。”他的治学严谨表现在科研过程中就是坚决不能造假,后人要能够重复他的实验,同时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实验,要有自己的创新。田文寿教授指导的“君政学者”胡俊同学告诉记者:“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田文寿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纯朴的科学精神让我终身受益,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什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田老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用心颇深。本着“培养研究生真正科研能力”的宗旨,他常常思考怎样的培养方式能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能力。在学习工作上他对学生非常严格,不允许学生粗心大意,似懂非懂。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由田文寿教授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获得第27届、29届国家气象年会优秀墙报奖和优秀论文奖。“田老师对我们学生的严厉实际上是父亲对子女的一种期许。”一名研究生说,“田老师希望我们每个人到社会上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不要在乎一时的名利,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作为一名基础理论学科的教授,他还时常教导学生要多专多能,不要一味学习专业知识。在生活上,田教授非常关心学生,常在节假日和他们一起爬山、郊游,督促学生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锻炼身体。
修身律己铸大我
1998年的第一次出国是在兰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公派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 年在英国Leeds 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参加博士后工作。出国让他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与国外的差距,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2005年,田文寿教授通过“萃英人才引进计划”回国,一是因为受到当时青年科学家回国潮的影响,作为从兰大出去的学者,他认为一定要回来做贡献。二是他对兰大有深厚的感情,他坚信在母校能更好的实现他的价值。现在田文寿教授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所副所长。
“一篇好的文章或学位论文,一定和学生与老师的付出成正比。”谢飞是田文寿教授回国后带的第一个博士,他的毕业论文《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入选兰州大学第四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那个时候,办公条件还很紧张,田老师和他的学生共用一个办公室,全身心和学生一同搞科研。现如今,田老师依然每周都会组织一次研究小组讨论会,如果在国外就会通过网络召开视频讨论。每周他都要求学生有新的知识增长,同时要产生疑问和困惑,并得到及时解决。
曾几何时,作为老师的田文寿教授一直为不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困扰。有一次上课,田老师说“科学问题是要有‘前提’的”,但是因为田老师浓重的口音,学生们将“前提”听成了“墙体”,因而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田老师做了板书,大家才会心一笑。从此为了弥补学生听不懂他普通话的问题,田文寿老师在讲课中不仅使用PPT,而且会将重要的词句进行板书,并不断向大家询问能否听懂。田教授说,“有时候坏事变成好事,我的课堂教学力求逻辑性,因为我讲的有些词学生听不懂,这更驱使自己好好教课。”
作为一个武侠迷,尽管科研教学工作非常繁忙,田老师还是会忙里偷闲,找机会重温少年时翻覆于指尖的武侠世界。田老师说:“科研精神和武侠精神是相通的。”他常常认为自然科学家最后都是好的哲学家,兼修文理可以活跃思维,就像武侠中一流高手需要通过修炼内功,经历磨练苦难之后才能达到一定境界一样,科学家也需要沉淀基础知识,静下心来做学问,才能收获成功。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田老师也会即兴写点小散文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记者在田教授的QQ空间里发现,他的日志总会使人们眼前一亮。他在《得胜沙》中写道:“沙堆于岸,可以胜利者自居,横看海上落日,竖看风起潮涌;沙戏于水,可以胜利者为傲, 弄潮于江湖,尽领天下美景。” 去了拉萨后,田老师感慨:“当站在高原上离天最近的地方,身就在云中漂浮,心中一片空灵,山脚下那熙熙攘攘的黑点不是浮生,又是什么!”
云朵的魅力是因为蓝天的衬托,花儿的芬芳是因为园丁的栽培,田文寿教授正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学生。或许他是一名严师,但是他更像一位慈父。像田文寿老师这样阅历丰富的师者,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书,读取他们的学习史、奋斗史,感受他们的梦想实践,本身就让学生受益匪浅。在我们身边有大量默默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解惑授业教书育人,既平凡又伟大,也正是他们诠释着“兰大梦”,实践着“中国梦”。
(《兰州大学报》2013年第8期二版)图文链接请点击
编辑:法伊莎

版权所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地址(Add):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观云楼1721

邮编(Postcode):730000

电话(Tel): +86-931-8914276,8914277,8914278

传真(Fax): +86-931-8914277

E-mail:dqy@lzu.edu.cn

Copyright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管理员张卫东